3月22日,厦大嘉庚学院举办的本科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,一家企业直接打出标语:“我们的人才需求是:靓丽、帅气是生产力。”如果说,几年前,用人单位还是“悄悄”地看重外表;那么现在,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直言不讳:漂亮就是竞争力。他们用很多的理由去阐述他们的观点。
美丽、竞争力,这两个词语之间,是否能画上等号?在竞争力的天平上,是否还需要更多的“砝码”?过分强调美丽的竞争力,是否会对不太美丽的求职者带来不公?
典型案例
他败给面试磕巴的高个帅哥
“当我在等候面试时,我发现和我同来面试的同学都人高马大,男的一米七五以上,女的一米六以上,而且男的帅,女的靓。”通过一名师兄的关系,好不容易挤进面试的厦门大学大四学生林伟,在一群帅哥靓女面前,突然对接下来的面试失去了信心。
前段日子,广州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来厦大招聘毕业生。冲着该公司的名气,林伟兴冲冲地去投简历。还没投简历前,该公司内部的一名师兄提醒林伟:“相貌和身高是这家公司筛选的主要标准,特别是个子要高。我觉得你希望不大,很可能在筛选简历的第一轮就被淘汰。”
这对林伟很是打击。“我身高一米七,长相还不错啊。”有些不甘心,林伟找师兄帮忙,过了简历一关。在投简历时,林伟看到,现场放着两叠,一叠是可以面试的,一叠是不可以面试的。
面试时,林伟相信了师兄的话。面试只有一分钟,随便抽一题即兴演讲。面试完,林伟自认为发挥得相当出色,演讲是他的强项,可最终却杳无音信;身边几个面试时磕巴,讲不出什么话来的高个子帅哥,却“惊喜”地收到了录取通知。
“面相凶”让她失去升迁机会
25岁女孩小兰(化名),去年向公司辞职后,走进了厦门一家整形美容机构。她说想把颧骨削低点,好让脸部的线条柔和些,不会那么硬朗。
早几年,小兰压根没想过要给自己整形。她对自己的长相并没有太高要求,长得不漂亮,但还过得去,属于普通人群里最普通的那类人。然而,工作3年之后,她被“打败”了。
小兰的能力很强,业务一直做得不错,这得到大家的公认。然而,3年来,不断有人往上升迁了,这其中没有她。她很纳闷,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。结果,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听到上司在背后和几个同事说她颧骨太高,“面相凶”,形象不好,不适合带团队。在这样的上司手下,小兰对前途不再抱什么希望,她很快辞了职。在找新工作前,她进了整形美容机构。“我不想因为自己的相貌影响了前途。”她说。
无论如何要赶在毕业前整容
成都大四女生小张,今年3月特意到医院,就是为了做整形。因为先天外耳缺损,她不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,一直留着长发遮挡耳朵。
二十多年来,她一直没去做耳朵修复手术。但现在,临近毕业,这个念头开始越来越强烈。
她说,给耳朵整形,就是为了毕业后好找工作,估计没有哪家用人单位愿意招外形有缺陷的人。每年就业人数不断激增,工作不好找,用人单位越来越挑剔、苛刻,而且,现在的用人单位越来越以貌取人,所以无论如何她都要赶在毕业前把耳朵修复好。
问卷调查
近六成受访者遭遇“以貌取人”
问卷一主要针对有过求职经历的人群。一共发放问卷200份,回收有效问卷194份。其中,男性101人,女性99人;年龄从19岁至50岁不等;职业包括公务员、事业单位员工、企业职员、工人、自由职业者等。
面试时,美丽凸显出优势 工作中,美丽竞争力变弱
专家解读:求职过程中,遭遇过“以貌取人”待遇的比例已近六成。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、博士阎立峰认为,将这一结果放到文化传统中审视的话,这一比例是比较高的。他说,我们这个社会,传统文化的观点,从来都强调个人“内秀”,比如孔子所言 “讷于言而敏于行”。但是,八成多的人还是理解用人单位注重外貌的做法,这说明当今的社会潮流比过去更为重视一个人的“相貌”。
但事实上,近七成的人在实际工作中,并没有因为相貌问题影响业绩。阎立峰说,这个结果可以为单纯重视相貌的潮流降降温。实际工作过程中,以貌取人的情况稍微会少些,也就是说,虽然相貌在初次接触时比较重要,但日常工作中主要还是能力在起作用。在面试时,美丽凸显出优势;但在日后工作中,美丽的竞争力变弱了。
2003年外地媒体报道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:一金融单位在济南招了十多名女员工,个个都很漂亮,但3个月后辞退了八九个,都是因为对方不能胜任工作。
八成用人单位招聘时考虑外表
问卷二的调查,主要针对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。共发放问卷100份,回收有效问卷97份。涉及的用人单位包括行政单位、事业单位、企业等。
招聘者:相貌可体现能力 求职者:相貌与能力无关
专家解读:在招聘时,非常注重外表,以貌取人的用人单位并不多,只占了一成。不过,兼顾能力的同时,更多的用人单位还是希望员工能有较好的外表。应该说,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,都会或多或少地考虑到外表因素。
不过,近七成的用人单位还是承认,在实际工作中,外表靓丽的员工并不一定成长就快,勤奋好学还是更重要。不过,如果单独对服务性行业的用人单位进行统计的话,外表优势对实际工作起到的作用还是比别的行业要明显一些。
阎立峰说,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因为角度不同,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解释。求职者倾向于认为求职过程中存在“以貌取人”,而招聘者往往会否认自己在“以貌取人”。其实,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,对于“相貌”的定义存在分歧。用人单位可能在潜意识里认为“相貌”(如风度、气质)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;而求职者则认为,一个人长得好坏是一回事,内在的能力是另一回事,相貌与能力无关。
[1][2][3][下一页]